资深育儿专家惊人发现:熊孩子成因原来是这样的
中国妇女儿童网 www.funvertong.com发布时间:2018-02-05
最近,一群资深育儿专家团队在线上发起关于“你是否被熊孩子困扰过”的话题投票,超过十万人次进行投票,引发广泛关注。
显然,被“熊孩子”困扰过的人不在少数,各大网络也都在大肆宣扬“熊孩子”是如何可怕,他们的行为对社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,网上更是随处可见对“熊孩子”的声讨和吐槽。究竟是什么因素,导致乖孩子变成“熊孩子”
熊孩子成因剖析:“熊父母”对教育的缺失是“熊孩子”最大成因
每一个“熊孩子”背后,都有一对“熊父母”。俗话说,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,而“熊父母”在教育、日常行为习惯上的不恰当举动,会给“熊孩子”起到错位的示范。小编整理了5条“熊父母”的基本特征,希望父母反思自身教育,千万别当“熊父母”。
喜欢攀比,不自觉地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去比较,教育孩子也总是以别人的孩子为标杆,让孩子成为攀比的砝码,长久潜移默化导致儿童心态不平衡,容易诱发“熊孩子”举动。
特殊待遇,父母会不自觉地让孩子在家庭中的待遇高人一等,处处给予特殊照顾,用最好的东西,吃最好的食物,如小皇帝般的待遇。这样的孩子自感特殊,习惯高于一等,必然变得自私,没有同情心,不会关心人。
过分溺爱,轻易满足任何要求,一家人时刻照顾孩子,满足各种要求,父母一方管教孩子,总有另一方护着,甚至爷爷奶奶也会加入护子大军,时时有“保护伞”和“避难所”。其后果容易造成孩子性格扭曲,变得自私自我,与其他儿童相处比较霸道无理。
陪伴缺失,当今,因为父母工作繁忙,让爷爷奶奶看管儿童,隔代亲的爷爷奶奶大多对孩子比较溺爱,而父母陪伴的缺失,导致儿童心理发育较慢,没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,处于“熊孩子”状态。
言传身教,俗话说三岁看小,七岁看老,儿童早期教育十分重要,这种教育大多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,父母什么样的举动和言行举止,孩子都看在眼里,并有意模仿,很多坏习惯和坏毛病也都来源于此。
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,教育孩子当从父母自身做起
孩子的天性不能压抑,但是规矩和礼貌也是教育必备的,它们之间并不冲突。为人父母不能一味放任孩子的不良行为,而是要循序渐进,让孩子养成适应和理解不同环境的能力,只有这样做才能让孩子获得真正的成长。
印度的教育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“教育是让孩子成为完整的人,让他们有机会在善良中成长,能以正确的方式看待人、事物、想法,以及整个人生。生活就是与很多人和事物彼此相连。
要求孩子不当“熊孩子”,家长首先要反思自己是否是“熊家长”。想要有教养的孩子,请先让自己成为一个有教养的家长。对孩子善良一些,给他空间和时间,多一些陪伴和照拂,多一些安全感,少一些不良情绪,让他们慢慢成长,陪伴他们一起度过愉快的童年时光。